考生們在進行考研政治復習時,要學會梳理高頻考點。經濟體制轉變是考研政治的熱門考點之一。下面是湖北新文道考研為考生整理的考研政治之經濟體制轉變。
建立什么樣的經濟體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問題尤其是對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尤為重要。有的人認為社會主義就要堅持計劃經濟,這就成了一個阻礙改革開放的阻力之一。要想正確的理解改革開放,就必須把握經濟體制的演變。
知識點重現:
改革開放開始后的三十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傳統觀念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但在經濟建設實踐中,市場和計劃的矛盾愈益顯示出來,成為深化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的實踐要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1982年黨先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接著1987年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建立“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
最后是突破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社會制度屬性的思想束縛,認為社會主義可以實行市場經濟,并于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四大之后,我國的經濟改革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加速推進。尤其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后,人們的思想獲得了解放。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到20世紀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任務。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要取得重大進展的要求,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以上是新文道考研為2019考生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考點沖刺復習之經濟體制轉變”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