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2018教育學考研的同學更好地復習,下面新文道考研為大家分享“2018教育學考研: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練習題”,考研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新文道考研官網會持續為大家分享2018年考研專業課復習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 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一、選擇題
1.“重振儒術,兼融佛、道”是什么時期的文教政策?( )
A.漢代 B.隋唐 C.宋代 D.魏晉
2.我國古代首次設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是( )
A.國子監 B.太學 C.教育部 D.文部省
3.我國歷史上教育成為獨立的部門是始于( )
A.西周 B.漢代 C.隋唐 D.北宋
4.以下唐朝的學校中,不屬于國子監管轄的是( )
A.太學 B.廣文館 C.律學 D.醫學
5.唐朝府學的性質是( )
A.中央官學 B.儒學 C.私學 D.地方官學
6.唐朝各類學校中,屬于東宮管轄的是( )
A.弘文館 B.崇文館 C.廣文館 D.國子學
7.唐朝五月份放的長假稱為( )
A.旬假 B.田假 C.授衣假 D.月假
8.隋朝 科的設立,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產生。( )
A.進士 B.秀才 C.明經 D.明法
9.科舉生源中,由中央、地方官學經過規定的學業考試合格,選送到尚書省應試的,稱為( )
A.鄉貢 B.舉人 C.進士 D.生徒
10.唐代科舉考試的時間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1.隋唐科舉中最高、最難考的一科是( )
A.進士 B.秀才 C.明經 D.明法
12.隋唐科舉考試中,由考官任揭經書的某一頁,將其左右兩邊遮住,露出中間一行,再裁紙為帖,貼蓋其中的數字,令應試者填出來,這種方法是( )
A.帖經 B.墨義 C.策問 D.詩賦
13.設題指事,由被試者做文章,是針對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問題,發表評論,設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考試方法是( )
A.帖經 B.墨義 C.策問 D.詩賦
14.以下哪一向不屬于科舉制度的合理性( )
A.明確了學校教育的目的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使選士與育士結合 D.使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
15.中外文化交流中以中國輸入為主的是( )
A.中日 B.中朝 C.中突 D.中印
16.中日文化交流中,肩負著外交和學習雙重任務的是( )
A.留學生 B.學問僧 C.遣唐使 D.觀光客
17.唐代被稱為“振興儒學的衛道者”的思想家是( )
A.柳宗元 B.韓愈 C.王安石 D.王充
18.韓愈在人性論上主張( )
A.性善輪 B.性惡論 C.素絲說 D.性三品
19.從性三品出發,韓愈認為不可教,須施以刑罰的是( )
A.上品之人 B.中品之人 C.下品之人 D.都不可教
20.韓愈的代表作是( )
A.《勸學》 B.《師說》 C.《論衡》 D.《春秋繁露》
二、簡答題
1.試述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
2.分析韓愈的性三品說及其教育作用觀。
3.簡述韓愈《師說》中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封建國家教育體制的完善
一、選擇題
1.B 2.A 3.C 4.D 5.D 6.B 7.B 8.A 9.D 10.A
11.B 12.A 13.C 14.A 15.D 16.C 17.B 18.D 19.C 20.B
二、簡答題
1.試述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
答:(一)科舉制度的萌芽與確立
科舉制度產生于隋朝,集中選士大權,采用考試辦法,分科舉人,是隋代的一大創舉。當時的進士科的設置,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產生。
唐承隋制,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科舉取士制度。唐立國之初,就將人才選拔列入國家重要政事。唐太宗執政時實行偃武修文的國策,繼續推動科舉制度的發展。唐高宗以后,科舉取士名額有所增加。武則天開創武舉選拔軍事人才的先例。到了開元、天寶時期參加科舉的人愈益增多,科舉制度中大部分考試科目已經形成,考試內容和形式基本確立,科舉制度漸趨成熟和完備。
(二)科舉考試的程序、科目與方法
1.科舉考試的程序
唐代參加科舉的考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生徒,二是鄉貢。由中央、地方官學經過規定的學業考試合格,選送到尚書省應試的,稱為生徒。不由館、學而學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向所在州縣報考,經縣、州考試選拔報送尚書省應試的,稱為鄉貢。
報考時間是在每年仲冬,第二年二月初春,考生赴尚書省禮部貢院應試。明經、進士考試分三場進行,每場一日??荚嚭细窈?,分等級給予及第、出身的資格。一般秀才每年取一二人,明經大約十取一二,進士則百取一二。考試錄取后尚不能直接授官,須經吏部考試合格,方能入仕。
2. 科舉考試的科目
唐代科舉分文科舉和武科舉兩大類。
文科舉又分常科和制科兩種。其中經常舉行的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3.科舉考試的方法
唐代科舉考試的方法有帖經、墨義、口試、策問、詩賦五種。
(三)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制度,學校教育制度是培養人才的制度。在科舉制產生以前,選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脫節的,科舉制的產生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學校根據科舉考試的要求來組織教學活動,學校教育成為科舉考試的前提,科舉又是學生做官的必由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科舉制的產生刺激了人們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但由于封建社會的弊端,社會只重科舉,不重教育,使學校教育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導致了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終極??婆e制與學校關系間存在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學校教育的興衰直接影響科舉取士的質量和數量;科舉取士的標準和方法指導著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四)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存在了1300多年,說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統一了教學內容,也就統一了人們的思想;給下層人們以從政的機會,緩和了階級矛盾。
(二) 使選士與育士緊密結合;
(三) 使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
科舉制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政個發展歷程看,科舉從隋唐到宋朝,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到了明清時期,消極作用日趨明顯,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其消極作用主要是:
(一) 國家只重選科取士,而忽略了學校教育;
(二) 科舉制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三)科舉制束縛思想,敗壞學風。
2.分析韓愈的性三品說,及其教育作用觀。
答:(1)性三品:
韓愈從唯心主義的天命論出發,認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論的基本觀點:
第一、他提出性與情的問題,認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習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間完全相應。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性的具體內容有仁、義、禮、智、信五德,情的具體內容則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上品之性為善性,以仁德為主,相應也產生上品之情,動而適中,符合五德的規范;中品之性可善可惡、尚未定型,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違背,七情也有時過分有時不及;下品之性為惡性,違背仁德,直情而行,不加控制。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級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罰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內,是“不移”的。
(2)教育的作用
從性三品說出發,韓愈認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雖也具有五常之性,但氣質太壞,總是違反封建道德標準,只能以刑罰制之。因此,對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盡一致的。對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義善性得到發揚光大。對可善可惡的中品之人,教育對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著重要的作用,應按封建倫理道德標準來教育改造他們。至于下品之人,他們天生是順情而行的,其言談舉止、行為規范總是與封建倫理道德標準格格不入,教育對他們人性的變化起不了作用。
韓愈還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容,教育就應把這種道德發揚開了,儒家經典是最好的教育內容。
可見,韓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進人性變化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認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變,教育只能在品位內發生作用。這種人性論不但為封建制度的等級性作了合理的論證,而且也為絕大多數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3.簡述韓愈《師說》中的教育思想。
答:韓愈被稱為“儒學的衛道者”,教育思想最突出點就在于他作《師說》,提倡尊師重道,他在《師說》中詳細闡述了有關教師的許多見解,不僅分析教師的意義、任務、要求,也對師生關系進行了分析:
1、教師的意義:尊師即衛道,“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
韓愈認為,儒學之所以衰弱到難以與佛、道相抗衡的地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師這一擔負傳播儒家思想重任的角色已經失去了往日神圣的使命感,他竭力倡導重振奮師道。師與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傳道須有師,衛道必須先重視向師學習,尊師即衛道。
2、教師的任務:傳道、授業、解惑
3、以“道”為求師的標準
韓愈對教師的任職資格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提出教師要以“道”和“業”為標準來衡量。誰先有“道”,誰就是教師;誰有專“業”學問,誰就是教師。至于出身、年齡、資歷、國別等等,都不是擇師的標準。他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說,師生的關系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相互為師。只要聞道在先,術業有專長者,皆可以為人師表。
4、建立合理的師生關系
韓愈強調師生關系在道和業面前是一種平等關系,師生關系可以互相轉化,這對維護教師絕對權威的師道尊嚴思想是一種否定。這種含有辯證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確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復習,新文道考研為廣大學子推出2018考研特訓彩虹卡、考研一對一、秋季集訓營等課程系列備考專題,針對每一個科目要點進行深入的備考指導,還會根據考研大綱進行針對性的輔導~歡迎廣大考生了解咨詢。
推薦閱讀:★ 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簡章
★ 全國各院校2018考研招生專業目錄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由武漢新文道考研進行整理,想了解更多關于考研相關資訊,敬請關注新文道考研,我們將為同學們奉上全面完整的時下考研相關資訊。







關注武漢新文道微信